以太坊生態,或許即將從 L2「春秋戰國」大混戰階段,邁入大一紀。
而其中的關鍵,就在於正在推進中的 ERC-7786,它試圖為以太坊設定一套通用的跨鏈通信“接口規範”,從而把各種消息傳遞標準整合到統一的 API 之下,實現以太坊生態內不同區塊鏈網絡智能合約之間的相互通信。
早在 4 月 15 日,以太坊基金會成員 joshrudolf.eth 就公開強調,「跨鏈訊息傳遞是解決以太坊跨鏈使用者體驗問題的關鍵要素之一」。
那 ERC-7786 究竟是什麼,要解決什麼問題,為什麼它很重要?本文將帶你讀懂這個值得所有以太坊用戶關注的新標準。
以太坊,需要統一跨鏈通訊協議
眾所周知,從最初 Cosmos、Polkadot 的多鏈理念,到以太坊 L2 時代的 Rollup 繁榮,尤其是 OP Stack、Arbitrum Nova、Starknet 等應用鏈大發展,使得流動性在以太坊和 L2 上愈發分散。
根據 L2BEAT 不完全統計,以太坊 L2 在寬泛意義上就足足有上百條之多,這就衍生出一個早已老生常談問題——流動性的極度碎片化。
要知道,即便都是基於以太坊生態,但不同的 L2 之間本身並不相互通信,用戶若想將資產從 Arbitrum 轉移到 Starknet,或者是跨不同 L2 進行合約交互操作,只能藉助跨鏈橋或跨鏈消息傳遞協議,來實現多個網絡間的合約、用戶和資產的安全交互。
Source:L2BEAT
這不僅讓用戶每年因跨鏈障礙白白多付出摩擦成本,更關鍵的是以太坊生態尤其是各 L2 之間的協同效應也被嚴重削弱,而當前雖然已有不少協議實現了鏈間通信功能,但每種協議都有各自的接口、調用方式和安全模型,開發者在不同協議之間幾乎無法復用代碼或接口邏輯,直接導致了各家重複成本和碎片體驗。
所以 ERC-7786 的提出,正是為了打破這種碎片化的割裂生態,為所有鏈間通信協議,提供一個統一的標準接口,使 DApp 能通過同一個「網關」與任意鏈安全通信,而無需綁定某個特定協議:
該標準由 OpenZeppelin 主導制定,同時得到包括以太坊基金會、Axelar 等多個跨鍊和模組化專案的支持,作為一個面向 DApp 的統一跨鏈訊息傳遞介面標準,旨在將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(dApp) 用於跨多個區塊鏈安全發送和接收訊息的通用介面標準化。
Source:erc7786.org
ERC-7786:以太坊生態跨鏈通訊的「統一規範介面」
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 ERC-7786,它就像跨鏈通訊領域的「ERC-20」。
正如 ERC-20 為代幣提供了標準介面、ERC-721 為 NFT 定義了通用規範,ERC-7786 也試圖為跨鏈訊息傳遞建立一套統一、通用的「通訊插口」——你可以將它類比為 Web3 世界裡的「USB 標準」,只要接入規範介面,任意協議都能即插即用。
下圖呈現了 ERC-7786 的核心元件和流程,展示如何透過標準化介面在不同區塊鏈之間發送和接收訊息,其中一個 ERC-7786 訊息包括四個基本要素:
- 發送者(Sender):採用 CAIP-10 格式識別(如 eip155:1:0xabc...)
- 接收者(Receiver):同樣為 CAIP-10 識別目標地址
- Payload:任意執行資料(bytes)
- Attributes:附加參數,如 Gas 限額、處理優先順序等,使用函數簽名形式表達(如 minGasLimit(uint256));
Source:erc7786.org
其中,sendMessage() 用於鏈 A 發起訊息,executeMessage() 用於鏈 B 接收並執行,這一「發-收閉環」構成了跨鏈通信的基礎邏輯,也使得 DApp 只需一次性封裝標準接口,即可同時兼容多個跨鏈協議模組,實現真正通信的「協議解耦 + 意義上自由」。
目前 ERC-7786 也已宣布介面功能完備,正在等待二進位互通地址規範(即統一地址編碼)的最終合併。未來也計畫新增「Gas 贊助」擴展,使用戶在目標鏈上執行交易時可由第三方預付 Gas,從而優化鏈間互動的用戶體驗。
更關鍵的是,ERC-7786 設計支援模組化適配,開發者可為現有主流跨鏈協定(如 Axelar、LayerZero、Wormhole 等)建構 Adapter,無需重構邏輯,也能迅速相容 ERC-7786 標準介面。
這意味著即便使用者、流動性和應用程式分佈在多個 L2 或異構鏈上,DApp 也可藉助 ERC-7786 建構原生的跨鏈呼叫能力,不用綁定特定橋協議,也不依賴繁瑣的 UI 切換,即可大幅提升整體體驗並降低集成複雜度。
值得一提的是,ERC-7786 的屬性機制(Attributes)也允許存取不同跨鏈協定的擴展功能,例如驗證邏輯、狀態證明、限額控制等,而不影響標準主流程,這為中間件與驗證機制的演化留出了高度靈活的介面空間。
從這個層面來看,ERC-7786 的意義已不止於「相容多個跨鏈協定」,更代表著 Web3 多鏈架構正從「跨鏈部署」邁向「原生互通性」的新時代。
ERC-7786 能帶來什麼?
正因如此,ERC-7786 被廣泛視為推動以太坊及多鏈生態走向更高互通性的重要基礎設施,不僅打通了長期存在的協議壁壘,更為未來的跨鏈功能拓展、驗證機制升級以及多鏈協同打下了統一標準的基礎設施底座。
而從實際落地角度來看,ERC-7786 所帶來的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大核心受益者-開發者與終端使用者:
- 對開發者來說,只需開發一次就能多鏈部署,不必重複適配不同協議,且隨時切換跨鏈後端,提升安全與可維護性,還支援更多客製化屬性與功能拓展(如 Gas、狀態驗證等);
- 對使用者來說,不再需要在 Arbitrum 和 zkSync 之間來回切換橋和 UI,點擊確認就能完成跳鏈操作,從感知上看,鏈與鏈之間的邊界正變得模糊,像使用一條鏈一樣自然;
目前 ERC-7786 在不斷推進生態落地,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,未來 3~6 個月,ERC-7786 將陸續發布主流協議的標準適配器,推動更多 DApp、橋接器、驗證中間件集成該標準,形成一套真正意義上的 Web3 跨鏈基礎設施。
值得一提的是,6 月 13 日,Axelar 開發商 Interop Labs 與 OpenZeppelin 還共同推出了基於 ERC-7786 構建的開源框架 OpenBridge,該工具將允許開發者一次性接入多個橋協議,從而進一步提升構建效率與協議冗餘度,方便開發者一次性對接多個互操作協議冗餘。
Source:Axelar
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,ERC-7786 的意義遠不止於技術介面的規範,它更像是為當前多鏈生態混亂格局開闢了一條「有秩序的互聯路徑」:
讓泛以太坊生態內「鏈」的邊界變得模糊,為真正意義上的 Web3 使用者體驗進化,埋下了至關重要的一個伏筆。
寫在最後
回顧以太坊的發展脈絡,從智慧合約的可組合性到模組化基礎設施的快速成型,再到 L2 泛化與專屬鏈趨勢,「跨鏈互通」已成為下一階段爆發的必要條件。
ERC-7786 的意義不僅在於讓跨鏈更方便,而在於它試圖從根上為「多鏈協作」設立統一規範來對抗「熵增」,這不僅能夠進一步促進鏈上流動性的「統一」進程,還能推動多鏈生態走向成熟。
至於 ERC-7786 到底能否帶動以太坊觸碰到蛻變的臨界點,尚需持續觀察。